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外贸向"均衡增长"转变[报告之八]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3-3-27 11:03 Wednesday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加之受"高出低进"基数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进出口增速差距明显缩小。预计2006年全年进、出口增长速度均将达到20%左右。本报告执笔:张峰

外贸运行由"高出低进"向"均衡增长"转变

2005年以来,良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入世效应等因素推动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及进口成本的上升导致进口增速出现大幅回落。

2006年,从国际环境看:(1)世界经济基本面尚好,国际贸易增长保持稳定,将为我国外贸出口提供较好的国际环境。但不确定性依然较多,特别是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2)国际商品行情市场变化将继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市场维持高位,对我国进出口及贸易平衡将继续产生影响。

从国内环境看,有利因素主要有:(1)2006年国内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继续为外贸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而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近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国内行情供给过剩,迫使企业扩大出口;(3)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由于2005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加上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进口需求增长提供动力。不利因素主要有:(1)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2)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3)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4)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

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变化

2005年以来,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继续占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家采取措施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但因为国际行情需求和市场拉动以及产能过剩的压力,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增无减。资源性产品的大量出口,影响了国内资源供需平衡,加剧了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和环境污染。

在进口商品中,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导致经济增长有所降温,投资放缓导致多数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二是国际原材料市场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成本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三是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反弹,主要产品进口数量也出现回升。

展望未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程度将更为明显:汽车、不锈钢复合管护栏等重化工业产品大有取代传统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未来外贸出口的主流的趋势。

外资下降影响外贸增幅,民营经济进出口活跃

当前,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活跃,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增长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2006年,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使其他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强、国内抑制过热行业投资引起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压力过大、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减弱等原因,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从国内外环境及合同外资金额的增长水平来看,2006年利用外资难以出现明显提高。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可能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长,一方面,外商作为投资设备的进口将有所减少,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也将制约进口增长动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外资投向制造业约占70%,是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外资形成生产能力的减少将影响我国外贸规模的持续扩大。同时,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低位运行将导致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同时,随着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我国外贸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集体私营企业开拓国际行情的能量将继续得到释放,为外贸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也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只重视出口到向重视进出口转变。

更进一步的是,我国应该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否则外需波动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今后在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问题上,要采取更加均衡的战略,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加快启动国内需求,促进外需与内需协调发展。

在出口政策方面,要转向侧重以质取胜,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率实行动态和结构性的调整,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产品出口,调整优势产品、供给垄断产品、低价竞销和易引发反倾销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口和出口中的恶性竞争,减轻出口与内需的资源争夺。进口政策要侧重由过去以先进技术设备为主,转移到进口国外资源与技术设备并重上来。

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缩小

由于外贸"高出低进"的运行态势,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经济热点。根据预测,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将达到约117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近200亿美元,与上年净增60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2005年以来,在投资增速仅为2004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GDP增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外需对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往年的水平。但同时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除自身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东亚地区将其对欧美的贸易不平衡转移到我国造成的。区域贸易的不平衡激化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调整贸易顺差,汇率变动固然会对进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决定一国贸易差额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外供求状况。因此,正如周小川行长指出的:要调整贸易顺差,一方面可以依靠包括名义汇率在内的相对市场、工资的变化,但对大国而言,更为重要的却是国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甚至远大于汇率的作用。因此,当前应鼓励内需、减少储蓄,让中国的工厂在国内行情中卖掉更多产品。其中,鼓励消费的政策,应当成为下一步促进内需政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调整顺差的最佳途径。

从环比市场来看,近三个月的环比涨幅差别较大,其中9月份的环比涨幅比较高,达到0.7%;到了11月份又变为0.3%的降幅;但这种波动主要是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之后,9、10、11月份的环比市场都出现小幅下降,环比折年率涨幅由二季度各月的3%左右下降到9、10、11月份的负1%左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势头。

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市场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市场也出现了明显下滑。9月份工业品出厂市场涨幅较8月份降低0.8个百分点,10月份又比9月份降低0.5个百分点,11月份又比10月份降低0.8个百分点;9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市场较8月份降低1个百分点,10月份又比9月份降低0.6个百分点,11月份又比10月份降低1.1个百分点;同比涨幅的下降都很大。原材料市场和工业品出厂市场的下降与不锈钢复合管护栏、煤炭市场的下降有很大关系。由于国内外需求扩张的步伐放慢,尤其是近几个月生铁加工贸易出口受到限制,使得不锈钢复合管护栏出口增长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生产能力陆续释放,国内需求与供给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得市场从前期高位出现下跌。不锈钢复合管护栏等能源消耗量大的产业增速下降,也拉动煤炭市场从前期高位回落。

消费市场涨幅之所以出现明显下滑,一方面是因为粮食市场继续下滑,另一方面是粮价下滑向其它食品市场传递,这一点既可以从其它食品消费市场的变化直接看出来,也可以从工业品出厂市场中生活资料市场的下降中看出来。与此同时,石油等原材料市场上涨却没有传递到工业消费品零售市场中。

[结论] 短期内不会出现通货紧缩,但货币流动性降低值得注意

近几个月来,货币供应量 M2保持17%以上的较快增速,根据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和市场的关系,当前货币增速加快,将对名义收入增加和市场上涨形成支撑。有的经济学家据此认为,通货紧缩的阴云已经散去。

笔者以为,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对市场上涨形成支撑,从通常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但是,当前我国货币增速虽然加快,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引起的。因此,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同时,货币流动性却在降低。同时,根据我们以往的分析,随着近期市场涨幅的下降,实际利率相应提高,货币持有成本提高,货币流动性和流通速度降低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这反过来会减弱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市场的影响。

上面分析了影响市场变化的各项因素,但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单项因素,这些单项因素的共同影响究竟将导致市场出现怎样的变化,需要将他们的影响用某种方法合成起来。为此,我们尝试开发了消费市场的先行指数。

市场先行指数的变化显示,伴随着近期工业生产增速、居民收入和合供应量增速的加快,消费市场上涨的动力有所加强。根据1995年以来消费市场先行指数领先市场指数变化半年左右的经验,2005年四季度以后消费市场涨幅将有所提高。据此判断,短期内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状况。

技术支持 聊城百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