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飞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机:13863588378
传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联系人:韩经理
中国产品结构升级的幻觉与真实
作者:admin    发布于:2013-5-24 12:36 Friday
中国高科技贸易顺差很大,但是来自于中国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却很少,附加值比较低。虽然高科技产品对美国的顺差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是在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中,大部分仍然是服装、纺织品和玩具这些劳动力密集型贸易。扣除对美国高科技贸易400亿美元的顺差,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对美的贸易顺差仍然高达1000多亿美元

随着西方国家“狼来了”的呼声,人们猛然发现,中国制造看起来渐渐从玩具服装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沿着价值链上溯攀升到如高科技产品这样更高的位置。

从2002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的指责和担忧一直没有停止过,最近他们开始担心中国在ATP产品上越来越有竞争力。所谓ATP是指AdvancedTechnologyProducts,即高科技产品。

幻觉:庞大的高科技顺差

中国的贸易总量不断攀升,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长了60倍,同期世界贸易只增长了10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已经超过8%,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在未来的几年内则有很有可能超过老大德国。

在庞大出口量的背景下,人们一般认为,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具备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出口的产品应该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出口的比例不断加大,这一趋势在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加速。

2005年1月12日,一份呈送给美国国会下属的中美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中,美国经济政策学院罗伯特·斯科特说:“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一定会在诸如纺织品与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失去很多工作,同时却认为我们还能够在资本密集型领域保持优先的地位,但最近的数据表明,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中国甚至在核心产业如汽车及航空产业扩大了他们的行情份额。”

美国国际贸易经济委员会华人经济学家王直在一份关于中美高科技贸易顺差的研究报告中说,美国等国家认为,中国政府的产业补贴政策造成了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中完成了“青蛙式”的跳跃,中国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superstate(超级大国)”。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不锈钢护栏占据的世界行情份额从几乎是零增长到了目前的10%,机械设备也从零起步到超过了10%。“特别是在办公和所谓的电讯设备方面,中国占据的行情份额从1985年的零到超过世界行情份额的15%,达到了17%~18%的水平,高科技的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中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领域里发展得非常之快,令人惊奇。”王直表示。

作为王直这项研究的中国合作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山表示,美国对此非常奇怪,因为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家,中国的出口结构更接近于美、日、欧这种发达国家的出口结构,反而与同为“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大为不同。而且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贸易顺差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高科技顺差的总额总和。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今年有望达到30%,其中机电产品的比例超过55%。中国社科院12月4日发布的《2007~2008年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报告预测,2007年中国对外出口总额将达到12120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将超过2600亿美元,根据这个数据计算,中国2007年的外贸总额中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总额将超过3600亿美元,机电产品的总额超过6700亿美元。

真相:九成顺差来自外资企业

但是王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中国对美的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逆差90%来自于中国的外资企业,而且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高科技出口占据了整个出口的97%,实际上中国从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差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增加值。

其中70%来自外商独资企业,20%来自外商合资企业;65%的ATP出口来自于中国的各种经济特区。

张燕山表示,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比较正常的,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的外贸顺差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产生的。作为全球化的结果之一,跨国公司在全球对增值链进行成本最低化的结果,由于中国劳动力密集,承接的往往是最后一道的装配工序,然后最终产品的出口额计入了中国的外贸出口额中。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外商独资企业贡献的ATP顺差接近350亿美元,合资企业接近100亿美元,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基本上没有顺差,国有企业对美的高科技产品贸易是维持50亿美元左右的逆差,大量的采购是国有企业进行的。

而从所有产品的贸易顺差来看,2006年私有企业的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4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私有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外资企业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所贡献。

在行业方面,中国最大的顺差来自于通讯和信息产业,有390亿美元,光电产业也有120亿美元,美国在电子和航天领域依然对中国享有顺差。

数据表明,中国对美的高科技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顺差超过了400亿美元。从2002年以后,在高科技产品中加工贸易占据的比重从92%上升到了97%,一般贸易不到5%。

在全部的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的方式占据了接近500亿美元的比例,而一般贸易和其他方式的高科技产品都是逆差。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在41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由于大部分的贸易出口的方式是由加工贸易完成,大部分投入的中间品来自于进口,那么,到底有多少是中国创造的价值?

王直说,中国的外商企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实际上是一种顺差转移,还有一种企业是欧美企业,目的是占领中国的行情,或者卖给中国周边的行情。

作为生产全球化的一个副产品,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因为很多中间投入过境很多次,每过境一次就计入贸易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因为生产的全球分工,任何一个国家的贸易总额都包括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全球化对衡量贸易量的大小提出了新的挑战。”

美国普渡大学的Hummel教授提出了垂直化分工的概念,所谓垂直化分工,也就是进口中间品的价值占出口品价值的比例,用于衡量一美元中出口包含了多少进口品的概念。

王直与两位同事的一项研究表明,套用Hummel教授的公式,用中国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完全垂直分工度,而且证明了国内增加值=1-垂直分工度,也就是垂直分工度就是进口值。

王直根据从中国海关拿到的加工贸易的数据重新计算,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行计算,1997年,中国一般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6%,加工贸易外国增加值为80%,加权计算后总的中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为52%

2002年一般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14%,加工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68%,加权计算之后总的中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下降到了48%,国内的增加值在提高,王直表示,之所以国内的增加值在提高,是因为在此期间很多厂商把上游的配套生产迁入中国,比如Intel在大连建立了一个芯片厂,而这些在国内的生产都计入了国内的增加值,这就造成了国内的增加值在上升。

张燕山估计,在跨国公司的单位产品的全球增值链中,中国创造的增加值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的比例只有10%。

技术:结构升级症结

李雨时表示,中国高科技贸易顺差很大,但是来自于中国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却很少,附加值比较低。

包括高科技贸易顺差在内,中国近年来的巨额贸易顺差屡屡引来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倾销等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和汇率压力。专家普遍认为,2007年外贸顺差将达到2600亿美元的新纪录。

虽然高科技产品对美国的顺差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是在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中,大部分仍然是服装、纺织品和玩具这些劳动力密集型贸易。扣除对美国高科技贸易400亿美元的顺差,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对美的贸易顺差仍然高达1000多亿美元。

为了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促进中国产品的结构升级,中国陆续出台了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大规模调低各类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

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降低。此外商务部还在加工贸易类的目录中增加了禁止类的品种。

此外,为了加快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上的结构升级,在诸如汽车等领域采取了外资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等规定,并且设立各种高新技术区,吸引外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从而产生技术外溢,中国企业能够引进、学习、吸收和消化。

但是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一系列尚未公开的调查报告发现,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的研发工作非常之少,很少有外资企业将研发中心放在中国。从平均水平来看,大部分外资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高于中国的企业,但是对中国各类企业的研发费用和投入的调查发现,对研发投入强度依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张燕山表示,外资企业仍然主要还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这些外资企业并没有产生技术外溢的效果。

上述专家表示,以外商投资为主导、加入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加工贸易,虽然迅速改变了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促进了GDP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然而,一些行业却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些行业中的外商投资,在内地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生产网络,和当地零部件供应商基本割裂。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了成本优势并获得产业升级,而国内企业则因为封闭式生产网络的屏蔽作用,面临较大的升级障碍。

在寄希望于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无果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含量,促进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但是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发现,93%的中国企业不搞自主创新。

张燕山表示,目前由于行情竞争过于激烈,而技术研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这是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说得极端一点,谁搞技术创新谁就死。”

张燕山表示,目前必须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战场转移到企业主体上来,从融资、技术、管理、信息等角度帮助企业构造创新能力,尤其是要为中小企业构造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技术支持 聊城百川网络